当前位置:主页 > 烈士英明录 > 英烈褒扬 >
2023-09-23

江阴烈士故事|朱松寿的三次选择

点击:

三次选择

      人的一生,除出生无法选择外,其它可选择的机会是很多的,关键是看你怎样去选择,选择的方向和目的是什么。
      朱松寿一生中曾作过多次选择,其中尤以三次选择最有重大意义,最发人深思,最光彩夺目,从而铸成了他那生命的辉煌。
      多少年来,“越穷越革命”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头脑,这在某种特定意义上是正确的。但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,早已证明它不是绝对真理。朱松寿便是从富豪家庭走上革命道路的杰出代表之一。
第一次选择——革命之路的开始
      朱松寿走上革命道路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。从青少年时期起,他就与穷苦农家有着天然的联系。村上哪家没有柴烧,他就嘱咐长工把豆箕送去:哪家没有米下锅,他就打开粮仓,叫穷苦农民去取。朱松寿这种好交穷朋友和仗义疏财的秉性,被江苏省农民运动特派员、共产党员陈叔璇紧紧抓住,渐渐地把他塑造成为推翻“三座大山”的勇士。朱松寿加入了农民协会。
      日益高涨的江阴农民运动,突然被蒋介石发动的“四一二”反革命政变扑灭。一夜间,许多革命者倒在血泊中,意志薄弱者销声匿迹,贪生怕死者成了叛徒,此时此刻,朱松寿面临着两种选择。一是回到母爱妻情的温馨中过那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;一是高举农民暴动旗帜勇往直前。一个人在受了某种重大事件的启发有可能做出惊人之举,但要作出人生的重大抉择,却不是靠一时的冲动。朱松寿在残酷的形势下找到陈叔璇,坚定地要求说:“请组织批准我做一个共产党员!”陈叔璇反问道:“你都想好了?”朱松寿紧握着拳头答道:“我已想过千百遍了!”于是,在1927年6月的一天,在毗山脚下慕义庄,朱松寿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       朱松寿入党后的行动,有力地说明了他革命的坚定性。他先后在县委书记钱振标和蒋云的领导下,参加了数次农民暴动,成了江阴农民暴动的英雄和领袖。农民暴动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,200多名农暴骨干被逮捕,1000多人被迫流亡他乡,70多人被枭首示众。农民们含着热泪,哀求朱松寿“快走吧!倘若你也牺牲了,那我们就没有指望了。”朱松寿却摇摇头,用手指着脚下的土地说:“我的战斗岗位就在这里!”他在县委书记蒋云领导下,与另一位农民运动领袖茅学勤一起,仍在江阴坚持斗争。斗争历时之久,视模之大,为全省乃至全国所罕见。为此,朱松寿和蒋云同时被指定为党代表,与江苏省委的王若飞、项英、蔡畅、严朴等10名代表一起,出席了在莫斯科郊外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。
第二次选择——坚定革命的决心
      朱松寿参加“六大”回国后,江阴的农暴运动已无声无息,党员干部被杀的杀、关的关,广大党员有的走散了,有的隐匿了,有的投敌了。江阴大地一片呜咽。朱松寿又面临着人生道路上必须立即作出选择的关键时刻。朱松寿当时已是江苏省委监察委员,如果投靠国民党,完全可以弄个一官半职,但朱松寿鄙视这种背叛革命的软骨虫。他勇敢地选择了一条继续战斗的路。他化名“老戈”,以示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。朱松寿先后奉命参加中共南通县委和如皋县委,积极领导群众对敌斗争;又先后参与筹建南通红14军和江阴红17军,向敌人展开武装斗争。朱松寿战斗到哪里,敌人就追捕到哪里;敌人追捕越紧,朱松寿斗志越高。朱松寿在革命处于低潮时刻作出的这一选择,犹如一盏明灯,照亮了江阴广大农民群众斗争的方向。
第三次选择——抗日之路
      1937年,抗日战争爆发,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。11月,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后长驱西进,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和省政府已经向西撤走,许多难民正尾随国民党军政人员逃难。这时,被叛徒出卖因无实据而被软禁了两年的朱松寿,再次面临着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选择,而这次选择比以上两次更为严峻。是逃难还是抗战?在这关键时刻,每一个共产党员乃至每一个中华儿女,都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。朱松寿毫不迟疑地选择了一条抗日之路。就在日军占领江阴城的前两天,朱松寿携妻带儿由镇江回到了江阴季庄。
      在季庄,朱松寿看到了日寇对同胞的大屠杀,听到了党中央发表的抗日宣言。此刻,要是能找到党组织有多好啊!可是,县委已不存在,中央和省委也不知在哪里。朱松寿毅然作出决定:利用安葬母亲的机会“招兵买马”。原来,朱松寿母亲已于1931年被反动派逼得含恨而死。按当地风俗,独子不在家,棺木只能暂时搁着。朱指松寿举办丧宴,几百难民闻讯赶来,穿着重孝的朱松寿流着眼泪说:“……如今,母亲的英魂不得安息,铁蹄答答,腥风血雨,刀光闪闪,百姓倒悬。孩儿心如刀绞,意欲联合志士仁人,共举大事,愿母亲保佑。”朱松寿这番肝肠欲断、撩人心弦的话,打动了许多人的心。丧宴不久,朱松寿就拉起了400多人的武装,自任司令。各乡各镇2000多名游击队员也聚集到朱松寿的抗日旗帜下。1938年7月15日,朱松寿领导的这支部队在颜家桥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,共歼日军90余人,为江阴沦陷后至抗战胜利消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战斗。上海《申报》1945年11月3日发表的《忠义之邦江阴》一文中写道:“在积极抗战方面,江阴表现更好。廿七年(即1938年)开始组织游击队的有朱松寿,在四乡活动,敌人不敢轻易出城。7月间在城东南击毁小艇两艘,毙伤百余人,那是他们第一次尝到了游击的甜头,于是发展更快。”
      朱松寿一面指挥部队与日军拼杀,一面又积极为新四军输送兵源,曾三次作了无兵无权的“光杆司令”,这是一种多么崇高、无私、顾全大局的精神境界!1938年初冬,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对朱松寿说:现在新四军才4个支队,需要加快扩充部队,壮大抗日力量。朱松寿心领神会,为新四军输送兵源,比之自己指挥一支部队与日军拼杀作用更重大,意义更深远。他当即把一个连输送给了新四军,自己成了“光杆司令”。这个连后来成了党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的一部分。1939年10月,朱松寿又组织两个连输送给由新四军叶飞指挥的“江抗”东进部队,自己又一次成了“光杆司令”,这两个连后来成了“江抗”二团的组成部分。1940年4月朱松寿接受项英指示,又组织了三个大队,在年底,输送给由谭震林指挥的江南抗日救国军,自己再次当“光杆司令”。这三个大队后来成了新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兵员来源的一部分。
为了发展抗日统一战线,1941年春,朱松寿又奉命赴苏州陆墓镇劝说地方武装杨筱南部队归顺新四军,不幸被国民党军统特务顾伟获悉,经重庆政府批准,以3500元赏金雇了两名杀手,杀害了朱松寿。
      朱松寿自1927年参加革命到1941年被害牺牲,期间跨越了中国革命三个历史时期,是江阴革命史上活动最多、成就最大的重要人物之一。为纪念朱松寿不朽功绩,江阴市政府于1987年3月在烈士家乡毗山南麓,也就是半个世纪前朱松寿宣誓入党的地方,建起了一座花岗石碑。纪念碑挺拔高耸,坚硬如钢,象征着烈士生前的战斗风采和英雄气概。而那纪念碑前簇拥的鲜花,碧绿的松柏,缭绕的人群,正象征着烈士在人民心中的永生。
 
关注微信公众号×
使用微信"扫一扫"关注公众号